体校是我国运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,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南安市体育学校创建于1973年,实行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“三集中”办学。校本部开设了篮球、田径、举重、游泳、排球、跆拳道、网球、摔跤、击剑等九个项目,另有羽毛球、乒乓球、射箭等项目设置在基层小学。学校办学以来荣获多项荣誉,在北京奥运周期、伦敦奥运周期、里约奥运周期和东京奥运周期,连续四期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“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”,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奥运冠军李发彬、黄东萍,以及陈海威、黄少坤、王乌品、陈冰冰、叶泳涛、许燕茹等优秀运动员。
完善“三集中”模式,确保体育苗子“选得进”。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,市文体旅局、市教育局两家学校主管部门协调配合,为学校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机制保障,使“德育为首、体育为本、文体并重、全面发展”的办学指导思想得以践行,让家长打消了疑虑,看到了希望,确保优秀体育苗子源源不断地进校培育。
坚持“三集中”办学,确保体育苗子“留得住”。办学以来,学校一直坚持运动员集中进行文化学习、生活、训练的“三集中”办学模式,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苗子。坚持德育为首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学校始终将德育教育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来抓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。坚持文体并重,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运动员。
以评促建,科学训练,确保优秀苗子“练得好,送得出”。选好苗子,就是成功的一半。学校组织全体教练员深入到各乡镇、各小学、各教室中进行选材,初选的苗子要集中到学校进行短期集训,经测试、文化考试、体检、面试,再择优录取。学生进校后,学校根据“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”的各项指标要求,对计划、总结、选材、大纲考核、技术档案等常规事项提出规范要求。各项目教练员能全面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,根据运动员的不同年龄、性别、水平、特点,合理安排,区别对待,力争训练科学有效,为运动员输送到上级体校、体工队打好基础。建立选材、输送、比赛激励机制,鼓励教练员向上输送运动员。运动员输送后,要求教练员加强跟踪,了解运动员训练情况和思想动态,尽到保驾护航的责任。
学校着眼长远发展,拓宽办训思路,推动项目训练进校园,进行网点校建设。由学校派出教练员,在具有传统项目基础及一定训练条件的小学建设训练网点,开展训练。现已完成击剑、射箭、羽毛球、乒乓球、篮球、田径等10所网点校的建设。在网点校训练的运动员,通过基础训练、培养兴趣,好苗子可以向上输送,其他的运动员则升入普通中学学习。
据了解,办学以来,南安市体育学校培养了大专及本科体育生346名。向福建省体校输送了136名优秀体育苗子,向福建省体工队(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)输送78名优秀运动员,其中,16人进入国家队。近年来,学校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,突破招生选材难题,深化体教融合,夯实育才基础,持续向上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,确保优秀体育苗子“选得进、留得住、送得出”。
(记者 顾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