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体教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化,江西各地聚焦重点工作,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机制,积极打通特长生升学通道,设置学校教练员岗位,拓宽体育渠道,不仅找到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子,还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,为人才培养打开了新局面……
推广优势体育项目
受益于体教融合,江西于都新长征中学现在不少孩子喜欢上了射击。“00后”教师林汉莹正在巡查学生的训练情况,她介绍道,在普及训练的基础上,通过开展班级赛、年级赛、县级联赛,组建班队、校队,一批批有天赋、有特长的苗子已经冒出来了。学校不少优秀选手能够接近或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。记者了解到,该校学生钟玉萍在2022年的江西省运会上获得3块金牌,目前已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。
在江西于都雩山中小学的足球场上,小球员们正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传接球技术。“别小瞧这些孩子,这可是我们的‘县队’。”校长曾令华说,“这是我们县初中阶段足球后备人才梯队,我们学校有一支,于都中学初中部也有一支。”除了射击和足球外,其实在2023年,当地就已经开始实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升(转)学就读工作方案,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提供便利。
这些成绩的获得,只是江西多地依托校园引领体教融合落地的缩影。立足基层教育教学实际,大力发展体教融合,推动以体育智、以体育心,有效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。于都县教科体局局长谭晓红表示:“现在我们按照‘政府主导、部门主抓、学校主责、学生主体、家长参与、社会共建’的六方融合工作思路,积极构建体教融合发展新模式,‘无体育,不教育’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。”
践行融合发展理念
放学后,江西崇义思源实验学校运动场传来欢声笑语。袁梦脚踩滑轮、手持滑行杖,在操场上穿梭。袁梦是学校四年级的学生。从2023年起,学校在课后延时课中开展多项体育活动,开设足球、射击、软式曲棍球等多种兴趣班,从小喜欢滑旱冰的袁梦选择了越野滑轮。她告诉记者,学校不单单是文化学习,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,同学们大多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和方式。参加体育活动是否会影响孩子完成作业,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话题。在袁梦的父亲袁崇武看来,不仅不会影响,反而提升了孩子的时间规划能力。“延时课一般有两节,以前两节课都用来写作业,现在拿出一节课练习越野滑轮,孩子会更加注重另一节课的学习效率。”袁崇武说。
坚持体教融合改革,以青少年成长为脉络,着力青少年健康发展,积极整合资源,探索发展特色教育,帮助学生把爱好变为特长,结出了累累硕果。在江西武宁国际网球中心运动员积极训练、挥汗如雨。2023年,武宁成功创建“全国网球示范县”。今年3月,2024年ITF国际网联世界青少年U18网球巡回赛(武宁站)开赛,吸引了国内外200多名优秀青少年球员参加。网球“出圈”,羽毛球也不甘落后。来自江西瑞昌第七小学的四年级学生郑怡雯手握羽毛球拍左挥右挡,十分娴熟地处理着对手的每一次回球。“2023年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比赛总决赛9岁组女子单打第三名、2023年九江市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U9—10(9至10岁以下)组女子单打第一名、2023年江西省青少年羽毛球冠军赛U10(10岁以下)组女子单打第二名……”列举这些成绩时,郑怡雯一脸平静。她表示:“学校羽毛球氛围很棒,我喜欢这项运动,如果有机会我希望以后做一名羽毛球教练。”
体育从娃娃抓起。如今,江西从改革学校体育模式、创新训赛一体模式、构建多元保障机制等方面破局,形成了极具江西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格局。从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出发,江西很多地方还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,通过引进社会力量,提升校园体育教学水平,让校园体育多姿多彩。
(记者 轧学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