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《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》公布,结果显示,2023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3834.9元,较2022年同期增加873.8元,增长率29.5%;对照《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数据,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8.1%,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.7%。2023年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总量为837.6亿元,体育用品消费、健身休闲消费、体育培训和教育服务消费、体育旅游消费、体育观赛消费等成为人们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。
国庆期间,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、WTT中国大满贯与十一黄金周叠加,创造了可观的经济能量。今年中网总票房创历史新高,达8000万元,WTT中国大满贯的票房也有近6000万元,并带动综合消费额超5000万元。大批京外及境外球迷来京观赛的同时,带动了北京市的旅游、酒店、餐饮等消费,为丰富大众体育观赛、乐享假期生活创造了新动能。
今年的成都马拉松吸引了3.5万跑者,其中,成都市外选手占比达74.3%。相关数据显示,比赛日前后成都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,酒店预订量同比翻番,旅游门票销售量同比增长365%。
将赛事流量变为城市留量,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,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举办体育赛事等,促进城市经济发展。今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奥运会资格系列赛,吸引境内外观众4.5万人次,直接经济效益达6.43亿元,间接经济效益达14.02亿元。
通过一系列数据不难看出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大众的消费理念已从单纯的产品消费,逐渐转向体验消费等,这恰恰与体育消费契合。今年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在体育消费方面明确提出,盘活空置场馆场地资源,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改造旧厂房、仓库、老旧商业设施等,增加体育消费场所。鼓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,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,申办或引进有影响力的国际顶级赛事,培育专业化运营团队。引导各地推出特色鲜明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。积极发展冰雪运动,持续推动冰雪运动在全国普及发展。深化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,培育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发展载体。
相关专家指出,我国正处在服务消费较快增长阶段,服务消费增速快于商品消费,但与高收入经济体相同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相比,我国目前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仍然偏低,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。
体育消费作为新兴消费领域,是现代服务性消费、生活性服务消费的重要内容。更好促进体育消费,推动经济增长,要进一步丰富赛事活动内容,特别是新兴项目活动供给。全民健身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,新兴体育项目更受喜爱,参与人数逐年增多。在做好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同时,进一步丰富新兴体育项目,加大各类赛事活动供给,让大众有更多项目和赛事可以参加,将有效拓展体育消费领域。
要做好“体育+”融合发展。“体育+旅游”“体育+娱乐”“体育+培训”等,可进一步延伸体育消费的服务链条,丰富体育消费内容。对大众而言,不论是参赛还是观赛,既能带动体育消费,也能促进餐饮、休闲、住宿等消费。跟着赛事去旅行,跟着赛事去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、美景美食,“体育+”融合发展,实现的是和谐共赢,带来的是共同繁荣。
此外,还要拓宽体育消费的空间,通过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,增加体育场馆、健身空间等,在解决群众“健身去哪儿”问题的同时,为扩大体育消费奠定基础。
体育消费一边连着经济、一边连着民生。大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追求,为体育消费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只有满足大众需求、创新发展模式、拓宽消费空间,才能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发展,让体育消费更火更热。
(王灿)
编校:陆秋萍
审核:董安